近來學生們都趕著下星期交的獨奏作品,看著他們真的有點擔心。不是擔心他們不能把一首四分鐘的東西弄出來,擔心的是究竟他們在課堂中領會到多少,然後可以付諸實行把他們的概念變成一件看得到聽得到的藝術。
普遍來說學生們都有一個難題,就是他們不知道應該做甚麼。學校的教育說交出來的功課不能太過工整,要給予觀眾一種「有趣」的感覺。但可惜的是香港的教育很少著重後十九世紀的音樂,綜觀大部份香港人從少接觸的音樂,最「潮」的莫過於在皇家音樂學院考試的C選曲,偶爾可以見到Copland Gershwin 等美國式easy-listening 音樂。提到這兩個作曲家,我記起Prof. Taruskin 在課堂上曾講過,Gershwin 與 Copland 的分別是Gershwin 本身很成功,因為他把本來非主流(或者叫作non-serious music)的jazz 融入於古典樂中,從而把jazz 的地位升級。但Copland 卻相反,寫得有點不倫不類。我個人而言兩位作曲家都有他們可取之處,否則現在就再沒有人提起他們的名字。但他們的作品有一個共通好處,就是把他們喜歡的東西,放到不平常的場合,而又可以切合觀眾的口味。
回說過來,整體來說香港的教育對於二十世紀音樂一直有著一種壓抑,以致於本土學生大多不能接受這種音樂。現在我眼下的學生們就很容易看出他們極受傳統西方音樂影響。但對我來說,很多時候腦裏面的概念都不是4/4 拍或3/4拍可以容易表達出來。打個比喻,一個女人在激動的時候指手劃腳的在罵人,她總不會把自己的語句在3/4 拍內,例如︰
> > > >
「你做咩只食飯唔食送呀?」
這個演繹從旁觀者看起來會很好笑,但很多時在傳統的歌劇裏便會出現。當然,那時候的人會把這種音樂放在recitative裏,使拍子跟速度都可以隨演唱者改變,從而模仿說話的方法。
今天課堂上提到的sprechgesang,就是一種把說話融入音樂的技巧。試想想,如果把剛才的「你做咩只食飯唔食送呀?」改成這樣,
(as fast as possible) (to the highest note possible)
「你做咩只食飯唔食送呀~~~~~~~~~?」
cresc.
會否貼切,寫實得多?
寫contemporary music 不是要增加學生們的麻煩,其實只是想學生們跳出他們本身的框框,用更原始的方法去寫作而已。
3 則留言:
hm... I agree!!
ha ha :P
bu bu bu bubububu....
Nice work! A+! :P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