究竟十五世紀的人是怎樣作曲?既然沒有草稿紙,究竟結構複雜的多聲部作品是怎樣寫出來?我以前也寫過巴哈風格的三聲部賦格曲,短短兩分鐘的音樂就用了三四張草稿紙,而且改動甚多。若以我來比較巴哈當然是蚊與牛的比較,但在巴哈以先的作曲家又究竟是怎樣的去作曲?
昨天有機會看到十五世紀作品的復刻板,那時識字的人不多,而且紙張價格昂貴,富豪名門都以送樂譜為其中一樣珍貴的禮物。但觀乎音樂的複雜性,和那橫與直的結構都不是可以於腦海裏完全設計好才「抄」到紙上。我假設那時的人比我聰明得多,而且記憶力很強,但這對我而言也很難明白。
這陣子在寫一首給六個樂手奏的音樂,當我看到我那數十張的草稿紙,一方面慨嘆自己浪費地球資源,另一方面不禁對數百年前的藝術家致敬。
...
...
但當然我也希望有一天我寫的樂譜,也能成為一種珍價的禮物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