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7月9日 星期三

表演與感情

讀笑聽意大利女孩,十年前他已經可以出國表演,正如我在他的留言版上寫,那時我應該還在沈迷英傑傳三國誌遊戲,甚麼練琴表演的都與我無緣,也就更不會有甚麼師傅師公給我留說話。

我不是鋼琴演奏者,但鋼琴對我來說就根本是一件奇怪的樂器。就如笑聽所言,明明就是同樣的大細聲,為甚麼就是當演奏者表演時注入感情,聽起上來就會有這麼大的分別?

還記得大學時期因為想轉往作曲方面發展,唯有死死地氣廿歲人才去學鋼琴(中六那年其實也學了一年基本功),出奇的是美國的鋼琴教育跟香港的很不同,頭兩三個禮拜就要練熟所有的大調小調,然後才問學生︰「究竟你想學那一首樂章?」

從小的音樂教育都是像填鴨式的先學suzuki,然後甚麼Wohlfahrt呀 Kreutzer 呀Mazas 呀之類的,只要一概的練個沒完沒了那麼技術就有增長。後來在美習琴時發現原來可以有另一套方法教育學生,老師著重的是學生對樂器的幻想與興趣的注入,那麼樂器便不會顯得那麼死板。我還記得為了畢業演奏會上彈的那首德布西樂章苦索思良,究竟中段那幾個低音代表甚麼,直至有一課我對老師說那是「犀牛」後,雖然得到奇怪的笑聲回應,但總算過關。

現在我有時也會對學生說︰「究竟你喜歡甚麼樂章?」得來的答案竟然是︰「那一首好像有很多蜜蜂飛來飛去的音樂。」

我想︰「好!人小志氣高!」

2 則留言:

笑聽 提到...

「那一首好像有很多蜜蜂飛來飛去的音樂。」

It will take some time for your student to learn. :-)

Unknown 提到...

可能可以寫個easy version比佢地拉住先